亡妻坟前一跪感动国人的军人:已是军分区副政委,女儿追随父脚步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荣誉再多也是虚名,男子汉跪下依然是好汉。

这张触动了无数国人心弦的照片中,主角是张良善,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阿里军分区的副政委。

他大半辈子都在边疆坚守岗位,获得了"红旗车驾驶员标兵"和"高原模范汽车兵"这些光荣称号,可到头来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婚姻,这段经历让人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【“为祖国奉献一切”】

1949年,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新疆推进。毛主席对王震将军下达了明确命令:完成新疆的解放任务后,部队要继续向西藏北部进发,解放阿里地区。

自那以后,阿里地区始终有解放军部队驻扎。为了保障驻军物资供应,许多汽车驾驶员日夜奔波在新藏公路上,张良善便是这些运输兵中的一员。

1984年,19岁的张良善决定去当兵。他看到征兵处的红色标语时,心里默默想着:“我要为祖国付出所有。”

在新兵营的严酷训练中,张良善脱颖而出,被选拔为汽车运输兵,肩负起前往边疆阿里地区,负责新藏线运输的重任。

初到高原,张良善感到一阵恶心,但他强忍着没表现出来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驾驶培训,他决定亲自上阵,去真正的山路上体验一番。

经过他一番恳求,运输班的头儿总算点头答应了。在班长的带领下,张良善终于有机会亲自驾驶车辆,踏上了新藏线的旅程。

几个小时后,在4000米的高山上,张良善感觉脑袋疼得厉害,还特别想吐。班长看他难受,就建议他:“你吃点止痛药,再用背包带把脑袋勒紧点,这样能好受些。”

他按指示行动,但头疼和恶心感依然强烈。张良善只能硬撑着,他清楚这份责任是自己主动承担的,必须独自扛到底。

新藏公路是新疆喀什和西藏日喀则之间的主要通道,这条路平均高度超过4500米,从1957年开通到现在,它都是全球最高的公路。

新藏公路大部分是简易的砂石路,一路上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塌方、大雪等各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,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恶劣条件这里都有。

张良善初次踏上新藏公路,又是头一回来到高原地区,自然免不了碰到不少问题。

除了常见的缺氧问题,他还碰上了爆胎的麻烦。

四周都是几百公里的荒野,要是车在半路坏了,只能自己动手修,实在修不好,就只能靠两条腿走出这片无人区。

幸亏只是轮胎爆了,班长熟练地拿起工具,取出备用轮胎,打算直接换上新胎,张良善也打算下车搭把手。

然而,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让张良善连站都困难,班长看到这情况,立刻让他回到车上休息,剩下的工作自己来处理。

看着班长为了自己在车旁忙前忙后,张良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早点把路摸熟,尽快成为一个开车的好手。

他练得很拼,一有空就在军营里练车,还找那些开车多年的老班长取经,把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都弄明白了。

时光飞逝,张良善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

【“为了祖国和人民”】

那时候我脑子里一片空白,就一门心思盯着前方,全神贯注地握着方向盘。

回忆起那次险些丧命的经历,张良善轻松地笑着回应。

雪崩就像日常便饭一样常见,泥石流则是额外的“大餐”。

刚当上汽车兵那会儿,张良善就碰上过好几次大雪崩塌,紧接着又遇到泥石流的情况。

那次真是惊险,雪崩刚过,山体眼看着就要垮塌,我要是再慢一步,就被埋进去了。

张良善用手比画着,聊到雪崩时,他显得非常内行。

果断行动是他摸索出的关键。高原上雪崩来得突然,可能你正走着,前面突然塌了,后面也跟着塌,这时候该怎么应对?

被动等待只会带来灾难,大规模雪崩不仅会封死前后通路,还会将车辆和人一起埋没,但也不能一味地盲目加速前进。

莽撞行事只会加大风险,某些地方雪崩势头凶猛,硬闯是行不通的,必须等待它平息,关键是要掌握在雪崩中寻找生路的技巧。

雪崩过后常常会引发泥石流,夹杂着大量石块和泥沙的洪流能把汽车整个掀翻。对于张良善来说,最让他感到棘手的,就是车辆会被泥石流困住,寸步难行。

张良善凭借多年的实践和充分的准备工作,通常都能避免遇到这种局面。

他每次都能侥幸躲过危险,事后总会回头望望,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。

张良善回忆道:“即使是最出色的士兵,在自然灾害面前也难以幸免,我曾亲眼目睹这条路上牺牲的战士,人数至少有一个排那么多。”说起这些,他内心充满了悲痛。

尽管条件艰苦,张良善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。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,他在这条边防线上坚持了几十年。在这期间,他运送了超过百吨的物资,护送了几百名官兵,默默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。

他先后6次获得三等功,2次获得二等功,连续两年被评为"昆仑卫士",大家都称赞他是"新藏线上的生命线"。

张良善在获得荣誉时坦率地说:"我的工作就是给边防哨所运送物资,这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。组织上给我的表彰,其实应该归功于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们!"

【“我不上谁上”】

高原的气候说变就变,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和险情。每到这种关键时刻,张良善总是二话不说冲在最前面。"这事我不干谁干"成了他的口头禅。

最惊险的一次,他险些在高原上被冻死。那是个严冬,部队要给什布奇边防送蔬菜,那是离得最远的哨所之一。

车队开到6000多米高的达坂时,天公不作美,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雪。无奈之下,我们只好停车。路面的积雪越来越厚,要是再不走,恐怕就真的寸步难行了。

张良善和同伴们想在大雪堵住道路前离开,他们轮番下车清理积雪,一边铲一边慢慢开车,但大风刮得厉害,视线也被挡得几乎看不清。

刚清理出的道路很快又被大雪埋住了,整整一天,车队才挪动了几公里。大家又累又饿,可张良善和同伴们根本不敢合眼休息。

一旦入睡,寒冷会迅速夺走大家的性命。张良善让战士们紧挨着彼此,用车上携带的汽油生火来保持体温。

为了保持清醒,他们用各种方法刺激自己,比如互相揪胡子、捏鼻子、掐脖子,直到第二天救援的同伴赶到。

张良善的驾驶和维修能力,在同行中始终名列前茅。为了保证车队全体人员的安全,他总是自愿留在最后负责断后任务。

最后的任务往往是最辛苦、最累人、最艰难的活儿。就在一次这样的任务中,他的车突然坏了,缺少零件。为了解决问题,他让同行的战友先回去取零件,自己则留在原地等待。

但他并不清楚,同伴刚走不久,道路就发生了严重塌方。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张良善独自被困在山中,靠着捕捉山间溪流里的鱼维持生命。

那次,他连告别信都写好了,幸亏同伴来得及时,他才捡回一条命。从那以后,张良善只要一看到鱼就反胃,这感觉持续了很久。

【结发妻子难产而死】

1992年对他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年份,那一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。妻子和孩子相继离世,这个打击让他至今难以释怀。

张良善当兵以来,已经在山里来来回回跑了上百次,但回家的次数,只有四次。那一年,他刚结婚不久,妻子何桂丽满心欢喜地在家盼着他归来。

他突然收到部队的紧急通知,不得不立即归队。几天后,妻子何桂丽告诉他有了身孕,张良善兴奋不已,向妻子保证:“等孩子出生时,我一定回来好好照顾你!”

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玩笑。10月,他快临盆的妻子因为着凉住进了医院,他打电话安慰何桂丽,说自己很快就能赶回去陪她了。

然而第二天,领导又安排了新的工作。队友们都建议他回家照顾生病的妻子,运输任务可以交给别人去完成。但张良善坚持要去执行任务,他认为妻子只是得了感冒,晚几天回去照顾也不会有大问题。

他好不容易劝动了老婆,车子正往山上走呢,还没到地方,连长的电话就打来了。说何桂丽生孩子遇到麻烦了,情况挺危险的,让他立马掉头开车回去。

张良善听完电话,立刻激动地大喊:"无论如何都要救,两个都救,要是实在没办法,就优先保住大人!"

他开足马力一路飞驰,原本需要五天才能走完的路,被他拼命赶在一天一夜内就跑完了。

可惜还是迟了一步,等他们到达医院时,孩子已经夭折,何桂丽也因失血过多没能抢救过来,张良善悲恸不已,泪如雨下。

张良善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部队,领导见他刚经历丧亲之痛,特意批了假,让他好好调整心态。

他毫不犹豫地推辞了,又一次接下了重任。这次,面对被大雪阻断的山路,张良善决心以自己的方式,寄托对亡妻的深切思念。

任务圆满结束后,他亲自为妻子举行了葬礼。那天,他换上了崭新的军装,佩戴上所有荣誉勋章,站在妻子的墓前,神情肃穆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桂丽,我欠你一个道歉,也亏欠了我们那个未能来到世上的宝宝。

话音未落,他双膝一软重重跪在坟前,竭力压抑着即将涌出的眼泪。

张良善肩上的担子很重,他既要履行军人的职责,又要尽到丈夫的责任。这份压力不仅来自国家和人民,也来自他自己的小家。

他单膝跪地,表达对妻子的敬意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没有落下,这份隐忍体现了军人特有的坚强。他既深情重义,又时刻牢记国家使命,张良善的故事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军人的生动缩影。

现在的张良善,已经从司机升为管理者了,可他一直牢记自己的使命,“不管在什么职位上,我都会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。”

在担任装备部部长时,他创新性地成立了“110”装备维修小组。当军分区下达修建围墙的任务时,他坚持不找外部承包商,而是亲自带领团队动手干,最终为部队节省了超过30万元的开支。

他再次步入婚姻,与伍菊结为夫妻。对前妻的愧疚让他倍加珍惜这段感情,然而即便如此,在伍菊临产的关键时刻,他依然未能守候在她身边。

得知伍菊怀了孩子,他心里很不安,但最终还是听从命令回了部队。这个决定让伍菊始终耿耿于怀,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。

一周过后,张良善终于得知妻子和女儿都平安无事,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。然而,在这期间,还有一件他完全不知情的事情悄然发生了。

伍菊在家乡生孩子时,遇到了惊险一幕:宝宝的脐带缠住了脖子,情况一度十分危急。好在医生及时出手,最终她和孩子都平安度过了难关。

八个月过去,张良善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儿。尽管伍菊心里有很多不满,可她还是决定站在丈夫这边,继续支持他。

“不如你自己过来瞧一眼吧。”

在丈夫的盛情邀请下,伍菊踏上了前往边疆军营的旅程。经过整整一周的跋涉,她亲身感受到了高原地区的严酷自然环境,这些艰难条件远远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想。

"夹生的面条"、"温吞的水",伍菊慢慢体会到了丈夫的不易。离开部队后,她带着女儿搬到附近住下,只为能多和丈夫碰面。

然而一年到头,张良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执行任务,很少能回家团聚。即便是除夕夜,他也无法赶回来陪伴家人。伍菊常常独自在家,默默地流下眼泪。

伍菊的女儿张炎君慢慢长大,竟然也像她父亲一样,考进了军校,这让伍菊特别不高兴。但更让她火大的是,张炎君还打来了一通电话。

"妈,我跟老爸一样,也当上边防兵了!"

我们原本盼着女儿能留在老家工作,为此我还让丈夫去部队说情,但张良善每次都坚决不同意。

"你在大山里辛辛苦苦熬了一生,我实在不忍心看着闺女也受这份罪。"这就是做父母的心思,伍菊为了孩子,心里也起了些别的念头。

张良善对伍菊说道:"单位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帮助,女儿的事情,我实在不好意思再去麻烦领导了......"

张良善对国家忠心耿耿,甘愿无私奉献,从不求回报。她的女儿张炎君非常乖巧,懂事地安慰母亲说:“妈妈,你以后可以轻松点了,一次就能照顾两个人。”

《英雄探妻》这张照片,其实是张良善趁伍菊不注意时悄悄拍的。他担心伍菊会不高兴,所以一直瞒着她,但最终伍菊还是发现了这件事。

身上披着荣誉勋章,心里装的是兄弟情谊。中国的边防战士,用他们的血汗和坚守,保卫着祖国的边防线,守护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平安。

在他们身后,是无数军人家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,以及每一位普通中国军人内心那份无比崇高的信仰。